摘 要:高職學院作為校本文化資源的標志性人物與學院存在淵源關系,根據人物的知名度和內涵的豐富程度,可分為三個層次。在開發這些人物資源時,必須根據人物的內涵特征貫徹適度原則。層次較高、內涵豐富的標志性人物可以從學校文化的角度進行系統開發,基本思路為:結合人物內涵特征概括提煉學院理念——尋找學院工作與人物內涵的聯系點——持續開展相關活動。
關鍵詞:學校文化;校本文化;校本文化資源;高職學院;標志性人物
所謂“校本文化資源”,是指“在校本文化建設過程中可資利用的、學校獨有的文化資源。這樣的資源其他學校也可利用,但卻無法從同一個源頭、同一個層面來享用。校本文化資源包括作為文化資源看待的學校早期特有的理念、精神、體制、機制、制度,獨特的地理、地貌,獨特的意義深遠的歷史、事件,特有的人物及人物故事,特有的建筑、特有的文物以及其他特有資源等。”[1]
作為校本文化資源的標志性人物,是指在一定范圍內具有一定知名度、在校本文化建設中可資開發利用的人物。我國著名高等學府尤其是百年老校的文化史上都擁有一定數量屬于自己的標志性人物,這樣的人物具有特殊內涵或特殊意義,屬于一種“文化符號”,在學校的文化建設和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所在學校極為珍貴的校本文化資源。我國高職學院出現不過短短十幾年,校本文化資源較為匱乏,借力于全國性的文化建設熱潮,高職學院一直在努力尋找、挖掘、樹立自己的標志性人物,以期豐富所在高職學院的文化內涵,擴大并提升學院的社會知名度。本文擬就高職學院作為校本文化資源的標志性人物的層次、與學院的淵源關系、開發的適度性、如何從學校文化層面進行系統開發等問題進行探討。
一.高職學院作為校本文化資源的標志性人物的層次
高職學院辦學時間短、辦學層次低,文化建設過程中缺少著名本科院校那樣群星璀璨的標志性人物。我們將高職學院僅有的作為校本文化資源的標志性人物分成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在社會上、歷史上具有一定知名度或廣泛影響力的人物。這一層次的人物思想深刻,底蘊深厚,事跡豐富。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最早的投資者、創辦者黃炎培,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最早的投資者、創辦者張謇,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正圍繞之進行文化開發的世界著名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新四軍華中衛生學校的創辦人陳毅等,他們或立功,或立言,或立德,成為所在高職學院的巨大文化財富。
第二,在某個區域、某個行業、某個系統內部具有一定知名度或影響力的人物。劉瑞龍,1910年出生于江蘇南通,是我黨早期南通地區重要領導人之一,建國后曾擔任農業部常務副部長,成為農業方面的專家型領導人,事跡豐富。劉老去世后,家人按其遺愿將900多冊圖書分批贈送給南通農業學校(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前身)和現在的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院因此大力開發這一人物資源,形成了獨特的以劉瑞龍為主題的文化。化工實業家范旭東、化工科學家侯德邦在我國化工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在化工行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二者與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有著很深的淵源關系,該院圍繞二人打造學校文化,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第三,在校內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人物。王輝是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2011屆畢業生,在校期間就在學院扶持下利用學院的辦公室和學院的市場成功創業,為6000多名在校生提供或介紹勤工助學崗位,不收任何中介費,為此少賺了20多萬,被評為“十大最美常州人”以及“2012感動中國江蘇選區十大人物”,省市級各種媒體反復報道。這一層次的人物很多高職學院都有,如何選擇、如何定位、如何宣傳、宣傳到何種地步,其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學校手中。如果稱他們為“標志性人物”還不是很合適的話,也不妨稱作“重要人物”;若能努力挖掘形成人物系列發揮群體效應,其對高職學院文化的影響力也不可小覷。
二.高職學院作為校本文化資源的標志性人物與學校的淵源關系
一所學校作為校本文化資源的標志性人物與學校都存在一定的淵源關系。這樣的關系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間接的、拐彎抹角的。這種關系讓標志性人物與學校師生之間具備了親和力,關系越直接越深,親和力也越強,其在文化建設中發揮的作用也就越大。正是這種淵源關系,使得這些人物超越了一般文化資源的層面,成為了學院的校本文化資源。這種淵源關系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學校的投資者或創辦者。如前文所述黃炎培、張謇、陳毅等。
第二,學校教師。位于湖北省的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因為肖楚女、謝遠定、張元衡、黃火青、李實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張光年、韋君宜等文學藝術家都曾在校弘文勵教,他們的在校經歷連同其英勇事跡和革命精神,奠定了學校發展的人文基礎,該院積極挖掘、開發,這些革命家、藝術家自然也就成了該院文化建設中的標志性人物。
第三,學校學生,包括畢業生和在校學生。鄧建軍,是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前身常州輕工學校畢業生,他以在中專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為起點,立足企業崗位,不斷鉆研,努力創新,完成了大量技改項目,僅其中一項就創造經濟效益3000多萬元,兩項專利技術填補了牛仔布制造業的國際空白,成為新世紀全國首批七個“能工巧匠”之一,是全國五一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標兵,國慶60周年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7次受到胡錦濤、習近平總書記接見,被稱作“民族工業的脊梁”。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圍繞這一優秀畢業生進行了系統設計,并持續開展文化建設工作,甚至開創性地將特色文化命名為“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建設成果獲教育部2010年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果三等獎。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在校生耿高鵬舍己救人英勇犧牲,江蘇省教育系統一度掀起學習熱潮。該院圍繞耿高鵬事跡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有關文化建設成果榮獲教育部2012年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
第四,學校借以命名并借助之發展的人物。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出生蘇州太倉,生前就希望家鄉太倉能夠有一所大學,2004年,以其姓名命名的“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應運而生。雖未得到吳健雄及其家屬的投資,但“吳健雄”這一名字引來了很多其他方面的資金和文化資源,學院收到了大量有關吳健雄的第一手資料,包括楊振寧、李政道在內的大量中外物理學方面的大師或光顧學院參觀,或到學院開設高檔次講座,或為學院題詞。學院圍繞吳健雄進行方方面面的文化建設,全方位建成了吳健雄文化。
第五,學校主干專業所屬行業的標志性人物。潘序倫是我國立信會計品牌的創始人,是國內外享有盛名的會計學家和教育家,被譽為現代“中國會計之父”,屬于我國會計行業的標志性人物。北京財貿職業學院與潘序倫本無直接關系,然而該院下設了“立信會計學院”,組織了“立信會計文化沙龍”,開設了“立信大華會計師事務所”訂單班,并于2011年在校園為潘序倫塑像,反復宣傳立信會計文化的核心理念。行業標志性人物對于所在行業的所有單位都具宣傳、弘揚價值,不是嚴格意義上學校獨有的“校本文化資源”,然而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通過一定的方式與行業標志性人物建立了特殊的聯系,從這一角度看,潘序倫基本也可算作是該院的校本文化資源。
第六,其他淵源關系。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與劉瑞龍的淵源關系共有三個方面:劉瑞龍是南通人,建國后劉瑞龍從事的是農業管理工作,劉瑞龍去世后按照其遺愿有900多冊藏書贈送給了學院。盡管這類關系不算很深,但如果能做好系統設計,從多個角度不斷加深二者的關系,也可寫出較有特色的文化篇章來。
三.高職學院作為校本文化資源之標志性人物開發的適度原則
高職學院在文化建設過程中可資利用的學校獨有的校本文化資源普遍比較匱乏,標志性人物資源更加稀少。筆者曾就“校本文化資源”問題在常州高職教育園區內的五所高職學院進行調查,將調查問卷中“值得紀念緬懷讓人難忘的人物”分成四類:1.創辦者、校領導;2. 教師;3. 學生、校友;4.其他人物。調查結果除了兩個學校各有一個“值得紀念緬懷讓人難忘”的校友之外,其他人物資源都是一片空白。在全國性的文化建設熱潮中,有些高職學院視僅有的標志性人物資源為救命稻草,出現了過度開發的現象。我們認為,作為校本文化資源的標志性人物在開發利用方面,既不能因為對人物內涵挖掘不夠而浪費了資源,也不可因資源本身的精貴而不顧人物本身內涵的豐富與否過度開發——必須遵循適度原則,做到“無過無不及”。
要想做到“適度”,首先是要準確進行人物內涵的解讀,選好開發角度。像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黃炎培、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的創辦者張謇屬于上述第一層次的標志性人物,自然應該從其職教思想、實業思想、其一言一行、功業特點等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開發,深入研究人物思想、言行、功業與現代職業教育的內在聯系,“從中尋找學校當下及未來各種教育教學工作的‘發軔點’……使學校當下及未來的各種教育教學工作能夠找到自己獨特的歷史源頭,以顯現某種特色,又能激活這些校本文化資源。”[2]如果對人物內涵研究不夠或研究不透,將使以人物為主題的文化建設處于一種“不及”的狀態,這是對校本文化資源的一種浪費。
對于前文所述第二、第三層次的人物,由于其內涵沒有第一層次的人物那樣豐富,所以特別要強調應根據其內涵特征進行相關的文化建設。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在構建“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之初,研究小組分析認為,出生于1969年、當時年僅37歲的鄧建軍是一個“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其人才類型屬于“知識型工人”(習近平2013年接見全國勞模時也稱鄧建軍為“知識工人”),其人才類型以及他立足崗位創新、立足崗位成才這一成才軌跡,非常契合高職院的培養目標;他成才起點不高,僅僅是在中專時期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對因高考失利而變得自卑氣餒的高職生極具鼓舞作用;他是“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標兵”,這種敬業奉獻精神正是職業院校畢業生(也包括教職員工)必須具備的職業精神,是高職生必須具備的極為重要的核心能力[3]——因此,學院概括出了“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的鄧建軍精神,以之引領學院的教育教學乃至后勤等各個方面的工作,設計了系列活動。然而在特色文化建設過程中,有人提出鄧建軍事跡還應進一步挖掘,他回校講課從來不拿講課費,因此還應該成為師生的“道德模范”;有人提出應該將鄧建軍精神與企業文化、專業文化、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習實訓全部緊密地結合起來……出現了將人物當作標簽、離開人物內涵特征牽強附會的現象。過猶不及,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這種過度開發的現象得到了糾正,有關人員在會議上提出了“內涵挖掘已經到位,有關工作應該繼續”的觀點,得到了大家的認同。這些都是對人物內涵解讀不準確,以致開發角度選擇偏差的結果。
對標志性人物開發要想做到“適度”,第二是要認真策劃并持之以恒地開展相關活動。在活動開展方面,“過”的情況不多,較多出現的是活動開展不到位。有些高職學院盡管為作為校本文化資源的標志性人物塑了像,但是缺少相關活動;成立了與標志性人物有關的文化研究會,但基本沒有開展有計劃有目的的研究活動,以至于對標志性人物有關資料的挖掘很不到位;學生活動也缺少研究成果的引導,缺少總體設計,停留在學生自發的水平上。調查過程中筆者目睹此狀,扼腕嘆息。
四. 高職學院以標志性人物為主線系統構建學校文化的工作步驟和基本思路
根據作為校本文化資源的標志性人物層次的不同,對標志性人物的開發也可分成兩個層面:一是從一般文化活動的層面,僅僅將有關人物作為文化建設中的一個節點進行開發——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對舍己救人英雄耿高鵬的開發、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對“2012感動中國江蘇選區十大人物”王輝的開發即屬此類;二是從學校文化的層面從上至下進行系統設計開發。
從學校文化的層面從上至下進行開發,屬于文化建設的系統工程。“學校文化表現為學校整體的思想、心理和行為方式,通過學校的教學、管理、組織和生活的運營而表現出來,是學校內部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和遵守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學校哲學、行為規范、辦學理念、管理方式、規章制度等的總和。”[4]“學校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其系統性和整體性。”[5]對于文化積淀較深的本科院校尤其是本科名校來說,以某個標志性人物為中心來系統地建設其學校文化,“很可能失之偏頗,抑制其大學精神的表達與發揮,抑制大學的創造空間”[6];高職學院培養目標與本科院校相比較為單一、更為明確,因此,高職學院以某個標志性人物為中心進行整體的學校文化建設,一般都不會抑制其創造空間,有關高職學院的實踐證明,還能大大促進學校的發展,形成文化特色。
如果從建設整體的學校文化這一層面開發標志性人物,首先要求標志性人物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很高的成就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只能在前文所述的第一、第二層次的人物中尋找。高職學院這樣的標志性人物非常匱乏,江蘇共有70多所高職學院,擁有這一層次標志性人物的寥寥無幾,以標志性人物為中心進行系統的學校文化建設的高職學院僅有6所,分別為: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黃炎培文化,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范旭東、侯德邦文化,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張謇文化,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瑞榮文化,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吳健雄文化,以及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這6所學院圍繞人物進行學校文化建設時的工作步驟可以歸納為:
1.成立相關的研究會或其他專門組織,研究解讀人物內涵;2.進行系統設計,制訂總體設計文件及具體實施方案;3.設立人物雕像等系列景觀;4.建立專門的人物事跡陳列館(紀念館),或者利用校園網建立網上陳列館(紀念館);5.持續開展系列活動;6.廣泛宣傳并通過一定的渠道進行成果申報。
從系統的學校文化層面構建以標志性人物為主題或主線的文化,其基本思路為:結合標志性人物內涵歸納提煉能夠促進師生和學院發展的核心理念——努力尋找這一理念以及人物言行事跡與學院各方面工作的聯系點,將這些聯系點作為學院有關工作的“發軔點”——結合人物內涵,持續開展相關活動。
因為這樣的學校文化建設依托的資源是所在學院獨有的“校本文化資源”,因此,一旦建成,將成為“為了學校、基于學校、在學校中,其他學校無法同位復制”的校本文化[7]。
[1] [2]倪筱榮.校本文化資源概念辨析及其開發利用[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7)
[3]倪筱榮,楊興華,張濤.以行業杰出人物精神為核心構建高職院校文化的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1(35)
[4]王晉.學校文化的社會學審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0)
[5][7]倪筱榮.論校本文化及其建設路徑[J].教育學術月刊.2012(11)
[6]倪筱榮. 以行業杰出人物姓名為學校文化命名的利弊分析[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
(本文2013年10月發表于《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