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從北京載譽歸來的全國勞動模范、江蘇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鑄造分公司制造總監馬艷東來到我校,為母校師生講述他的成長故事。至今,學校已培養出鄧建軍、吳宏勝、馬艷東3位全國勞動模范和多位全國技術能手、省級工匠,形成罕見的“勞模工匠校友群現象”。

讓勞模工匠故事成為“活教材”
學校高度重視“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工作,將“工匠精神培育”寫入學校章程,納入整體事業發展規劃,構建了“工匠精神培育”與“感恩知責教育”雙輪聯動的文化育人模式。邁入校園,濃郁的勞模工匠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校園內有以全國勞模、優秀校友鄧建軍的名字命名的“建軍路”“建軍橋”“建軍林”和“建軍銅像”等文化景觀,有以時間軸串聯起勞模工匠畢業生成長軌跡的文化長廊和工匠長廊,有被選拔出來的、每一屆專業成績最優異、表現最突出的“建軍班”,還有匯聚優秀教師和行業專家、以跨學院、跨專業、跨領域的方式成立的“鄧建軍工匠學院”。校本教材《中國技工鄧建軍》《鄧建軍的校友們·匠心花開》等被列為新生必讀書目,每年開學典禮上,學校邀請鄧建軍等勞模親自贈書,激勵新生們以勞模工匠為榜樣,走好技能成才之路。

“勞模工匠進校園”“以大師引領未來大師”等活動是學校的特色活動,鄧建軍、吳宏勝、馬艷東等勞模工匠定期回母校分享成長與蛻變的經歷。2023年,吳宏勝作為“以大師引領未來大師行動”師徒結對導師返回學校,給青年教師“傳幫帶”,為“吳宏勝班”揭牌,講述他從注塑操作工到模具部部長的奮斗歷程。2024年,馬艷東回校與師生們分享了自己從一名專科生到博士生的學習體會,他用自身的奮斗歷程告訴大家,不要被“不可能”嚇退,更不要被“做不到”定義。
學校將勞模工匠精神深度融入專業教學中。專業課教師將勞模工匠故事與課程知識點結合,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如在《PLC系統編程與維護》課上,教師以鄧建軍帶領團隊解決紡織行業“連續生產不停車”這一世界性難題為例,讓學生在模擬故障排除中領悟“永不言棄”的鉆研精神;在《車燈模具多軸加工》課上,吳宏勝團隊攻克“雙色注塑模具”“多色注塑模具”的案例被多次提及,讓學生領悟“勇于突破”的創新精神;在《液壓與氣動》實踐課上,馬艷東“不怕吃苦,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的人生哲理,成為學生領悟“腳踏實地、持續精進”的經典范例。
與此同時,學校還將勞模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了“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大一開設“公益勞動”課程,通過新生入學教育、校友事跡報告會等方式啟蒙工匠精神;大二開設“職業勞動與健康安全”課程,結合專業特色開展技能競賽;大三學生則在企業實習、實際生產項目中踐行工匠精神。
讓職業選擇錨定社會價值
“感恩”與“責任”是3位勞模成長軌跡中貫穿始終的關鍵詞。5年前,吳宏勝在母校的講壇上把鮮花獻給了自己的班主任,同樣的一幕又出現在了今年5月7日,馬艷東把恩師請到了座談會現場,向恩師獻花……相同的鏡頭在不同的時間呈現,都在宣示學校文化中同一個理念:感恩。

多年來,鄧建軍扎根紡織行業一線,將青春奉獻給民族紡織工業;吳宏勝堅守本土模具企業,攻克“卡脖子”技術;馬艷東深耕液壓鑄件領域,破解技術難題,打破國外壟斷,在多個關鍵核心項目上實現突破。這種“擇一事終一生”的堅守,也是源自學校一以貫之的“感恩知責教育”。
長期以來,學校始終以“立德樹人”為己任,構建了“工匠精神培育”與“感恩知責教育”雙輪聯動的文化育人模式,讓匠心與責任心在一代又一代學子中接力傳承。在“理論課堂”,開設《職業道德與法治》等必修課,引導學生理解“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的共生關系;在“實踐課堂”,組織學生走進企業,參觀生產線、了解企業需求,撰寫“調研報告”;在“校友課堂”,邀請勞模工匠回校講述“學校、企業的培育之恩”與“產業報國之責”。

這種教育不僅停留在思想層面,更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指引。學校設立“雷鋒崗”等多個“感恩實踐崗”,要求每位學生在校期間完成18個素質拓展學分,學分涵蓋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活動、孝老愛親等活動。在就業引導上,學校將“服務地方產業”作為重要導向。近年來,畢業生中70%選擇扎根蘇錫常一線,其中大部分進入恒立液壓、星宇車燈、理想汽車等校友眾多的知名企業,形成“培養一個、帶動一批、輻射一片”的人才回流效應。馬艷東所在的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至少70%的主管是學校的畢業生,有300余名員工是從學校的企業學院——“恒立學院”中培育出來的。
讓匠心與責任心在實踐中共振
勞模工匠的成長,離不開學校“把課堂搬進車間”的育人理念。上世紀90年代,學校便與鄧建軍就職的黑牡丹集團共建實訓基地,學生定期到企業生產線參觀學習。2004年,學校設立“鄧建軍班”,開創企業工程師與學校教師共同制定培養方案的“雙主體”培養模式。2011年,學校與江蘇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恒立訂單班”,學生大一學基礎,大二進企業實習實踐,大三直接參與企業技改項目。

近年來,學校與企業共建了20多個“企業學院”“產業學院”,40多個“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班”“現代工程師班”,建有校內實訓基地(中心)213個,校外實訓實踐基地507個,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實習實訓實踐平臺。2023年,學校還專門成立鄧建軍工匠學院,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進行項目化運作,充分發揮校企協同育人優勢,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需求“無縫銜接”。
學校成立的吳宏勝勞模創新工作室、馬艷東勞模工作室、韓迎輝工匠工作室等技能大師工作室和王德林德育工作室,既是技術攻關平臺,也是“感恩實踐基地”,學生在這里跟“師傅”解決企業難題,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時也體會“技術報國”的責任心。


此外,學校還推行“雙導師制”,每位學生既有校內專業教師,也有來自企業的課程導師。鄧建軍作為“鄧建軍班”的首席導師,定期來校“帶徒弟”,從設備調試到團隊協作,手把手傳授技藝。吳宏勝擔任導師后,將企業真實項目引入教學,要求學生像工程師一樣提交技術方案、參與評審答辯。作為校企共建“恒立學院”企業負責人,馬艷東則推行“釘釘子”精神,他以授課、車間實踐、問題討論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傳授技藝,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還為學生搭建“階梯式”技能競賽平臺,每年舉辦“建軍杯”技能競賽節,從校賽、省賽到國賽,層層培養選拔技術技能人才。學生在鄧建軍“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精神鼓舞下,斬獲世界(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25項。
“工匠精神培育不能停留在口號,需通過具象化的文化載體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感恩知責教育不能流于形式,需與產業需求、職業發展深度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校長楊勁松說。
多年來,學校不僅培養了全國勞模鄧建軍、吳宏勝、馬艷東,還培養了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江蘇工匠韓迎輝,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吳傳權等一大批現代工匠群體典范和全國、省市技術能手,業內新一代工匠。當“工匠精神培育”與“感恩知責教育”雙輪聯動,在校園里同頻共振,培育的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工人”,而是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產業工匠。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正在改寫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知——家長們說:“這里不僅教技術,更教孩子做有責任心、懂感恩的人。”(審核:季華、戎曉云、楊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