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一個剛滿四十歲的人作人生質量報告,似乎太早;然而多次采訪后,“人生質量”這個詞語卻屢屢出現在我們的腦際。斟酌之后,我們還是定下了這個標題——當年我們為年僅37歲的校友、全國勞模鄧建軍塑像時,鄧建軍不也才37歲嗎?

一.因為轉學,他被轉得暈頭轉向
1977年9月的一天,一個男娃降生在鹽城建湖一戶農戶家里。農戶男主人是村長,老來得子,如獲至寶,于是給男娃起名為宏勝,希望他有宏偉目標,能無往而不勝。
從小到大,吳宏勝都是這戶人家的希望。小時候的他生性活潑,整天只知道調皮搗蛋,鄉村里有男孩子耍不盡的新奇玩意兒。乃至于到學校上學,對他而言就是換了一個玩耍的環境罷了,所以學習成績平平。父親為他操碎了心,聽說縣城小學師資好,好強、愛面子的父親就學“孟母三遷”,讓他轉到縣城的小學讀書。縣城離家太遠,只能住阿姨家。阿姨整天忙于生意,很少能顧及他。他小小年紀就學會了用柴火生火燒飯、踮著腳夠著鍋臺炒菜、到河邊洗碗洗衣服……父母不在身邊,他在縣城過著另一種“放牛娃”般的放養式生活。
就這樣,他開心快樂地在縣城念書直到初中畢業。畢業后他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才念了半年書,父親又讓他轉學,來到一所職業中學學手藝。父親的考慮,確有道理。吳宏勝讀高中的那個90年代,高考就是獨木橋,普通高中能考上大學的學生寥寥無幾。然而,當他在職業學校學電工專業半年后,仍沒能逃過半年的魔咒,父親又讓他轉學到鹽城農業中專讀預備班,準備來年重新考中專。當時的中專是個香餑餑,不僅能學手藝,還能轉戶口、包分配工作,這樣的結局才能讓父親安心。
他在父親的安排下接連轉學,這暈頭轉向的轉學不僅讓他比同齡人多了很多同學,有了較強的適應能力,還讓他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學好手藝,才有飯吃。
在預備班里短訓了幾個月的文化課后,他又回到老家附近的中學學習文化課,準備參加建湖縣的預考。幾個月后,他在預考中竟然一鳴驚人,以預考全鄉第一的成績參加中考。后考入全國重點中專常州輕工業學校(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
童年時期不尋常的求學經歷,對懵懂的吳宏勝而言,沒有艱辛,只有快樂,快樂和新奇似乎貫穿了他的童年。如今回味起來,他都覺得童年是最美好、最有味道的生活。也許他高質量的人生報告就是從童年時期開始的。

二.工作伊始,他也曾這山望著那山高
1995年9月,吳宏勝只身一人來蘇南城市常州,開啟了他四年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專業的讀書生涯。
來到常州輕工業學校,他如魚得水,小時候孩子王的心性顯露無疑,一人身兼數職,既是班長,又是學生會舍管部部長,成了老師的得力助手。早上負責查早操、早鍛煉出勤情況,晚上負責查宿舍衛生、學生晚歸情況,周末管理學校的溜冰場,組織學生活動等。中專時期,吳宏勝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團隊”、他的“小團伙”。他說,但凡周末,他都會帶領班級同學或學生會的“小伙伴”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溜冰啦,交誼舞啦。最有趣的是到橫山橋野炊,從時間安排、選擇場地、采購食材,到現場的組織分工、游戲的編排全是他一手策劃、一人組織實施的。看到小伙伴們盡情玩耍、津津有味地吃著自己烹制的“美味”時,吳宏勝的成就感爆棚。乃至多年以后,這種感覺仍能讓他覺得生活無比幸福、人生如此美好。
充實的學習生涯轉眼即逝,畢業到常州星宇車燈工作,純屬機緣巧合。吳宏勝原本打算畢業那年的3月份去昆山的一家外企上班,沒想到星宇車燈提前將他“截獲”了,通知他2月份來廠里報到。也許是老天的刻意安排,也許是吳宏勝想到了好強、愛面子的老父親的擔憂——“出來讀書了,哪能再回去工作?早早在城里工作才有面子。”就這樣,吳宏勝背著行囊和同學們一起來到了當年只有四十幾人的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星宇車燈。在星宇車燈,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注塑操作工。當年公司人手少,為了趕生產進度,經常要加班。對于加班,吳宏勝總是很樂意的,為了不再伸手問父親要生活費,為了節省房費、水電費,年紀輕輕的他,每天都帶了換洗衣服來上班。加班實在太累時,就到廁所沖個涼,再找個紙盒當床,席地而睡。經常加班,不僅讓他擁有遠超平均月工資的收入,還成就了他的注塑工藝,使他成為車間里一流的注塑操作工。
吳宏勝一直都有“吃苦是生活對自己的磨礪”的觀念,所以直到今天,他都不覺得加班苦,反而覺得有一股甘甜味,有一種自豪感。
年輕人總是有理想、有干勁的,當他聽說女朋友家皮革生意火爆,需要幫忙一起賣皮革時,他動心了。摸清門道后,他毅然辭職投身商海,僅僅半年,就凈賺6萬多元。皮革生意有季節性,過年時火爆,夏季冷清,進貨、囤貨需要本錢,要強的他又不想完全依靠女朋友家。正在進退兩難之時,星宇車燈周曉萍總經理噓寒問暖的電話又將他從理想拉回了現實,與其這山望著那山高,還不如珍惜眼前的機會,回星宇車燈踏踏實實地干事業吧。
童年時期的頻繁轉學到青年時期的“這山望著那山高”,吳宏勝的人生好像總在做多選題,但好在他的選擇總是對的。對他而言,這些“動蕩”經歷不僅豐富了他的閱歷,還為他的人生增設了許多個未知,是一筆豐厚的、與眾不同的人生財富。

三.摸著石頭過河,他拯救了一個模具車間
星宇車燈是一家將員工當成自己人、一家人,注重打造“家”文化的企業,即便對辭職員工也會定期回訪,問問員工發展如何,有沒有困難或需求,他們歡迎每一個員工再回家看看。當年周總的電話就給了吳宏勝回“家”的機會。
有這樣寬容、關心下屬的老板,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呢?幾年后,吳宏勝從注塑操作工升為注塑工藝員、注塑車間主任、模具管理員、技術部項目負責人、項目經理。職位一次次晉升,是星宇車燈對他工作的肯定,也是他努力工作、刻苦鉆研的印證。
2002年,星宇車燈從廣東、浙江重金聘請技術人員來研發模具,準備建成集項目開發、模具制造和產品生產為一體的生產鏈。然而這些專業技術人員非但沒能讓星宇車燈的模具生產走上正軌,相反,還讓沒來得及成長的模具車間落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技術人員臨走時賣掉了大部分的機器,留下一個爛攤子。看著猶如臺風掃蕩后一片狼藉的模具車間,吳宏勝心痛不已。他臨危受命,白天,挨家挨戶去支付技術人員拖欠的債務,到市場上、代加工廠去找模具設備,跑客戶;晚上,他又開始了“賴”在工廠、睡在車間里的生活——窗外是星空,窗內亮著燈,他把新買的模具拆開來研究,然后再想辦法重新裝回去,就像小時候偷偷拆裝家里的鬧鐘、錄音機、自行車。
拆裝遇到困難時,他就把原先在學校里學的《模具基礎》、《塑料成型模具》等書本找出來研究、重溫。當年的知識好多都還給了老師,“從頭學是必經之路,沒有捷徑。”打定主意后,他四處打聽培訓機構,無意間發現母校的袁鋒教授面向社會人員開展UG培訓,這正是自己需要的模具設計方面的培訓,他趕緊拜師學藝,師從袁教授。袁教授得知吳宏勝是母校學生,立即對他減免一半學費,這讓吳宏勝感到母校的溫暖,也堅定了他一定要啃下模具設計這塊硬骨頭的決心。培訓三個月后,吳宏勝就完成了初級到高級軟件的培訓,并捧回了結業證書。
有了系統的知識體系后,他開始挑戰獨立設計和開發加工模具任務,與模具親密接觸:他依舊把買來的模具拆開來,將所有零件編號,然后邊組裝邊琢磨著畫出圖紙。為了設計側轉向燈模具圖紙,為了無缺陷地完成設計要求,更為了他的圖紙能讓團隊成員們看得懂,每張圖紙、每道工序他都要反復設計至少幾十遍。廢棄的圖紙都碼到桌子高,才最終出現了最有價值的那張設計圖紙。圖紙設計好了,他還要當大師傅,逐個逐個教團隊成員。“摸著石頭過河”,吳宏勝和他的團隊完成了20付模具的開發任務,為公司減少發外設計與加工費用近200萬元。他不僅拯救了一個模具車間,還成功拉開了公司自行研發模具的序幕。
后來,吳宏勝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到工間操時,就喜歡到模具車間轉轉,那里熟悉的機油味,交響樂般的機器轟鳴聲和锃亮、有質感的金屬模具使他著迷;他也喜歡到模具部看看,那里的辦公設備、辦公室格局、一桌一椅、一草一木,都是他置辦和設計的;他還喜歡到廠區其他地方走走,廠房、小花園、綠化帶,有一些規劃就是在他的筆下誕生的,他看著它們,仿佛在看自己的孩子,人生還能有比這更令人滿足和幸福的事嗎?

四.他的動議,幾乎讓全體高層用腳投票
如今,吳宏勝的模具團隊,已從當年的8人發展到200余人;廠房先后搬遷4次,從1000平方米發展到11500平方米;企業從作坊式管理到規模化管理;團隊從公司模具項目管理到自己制作模具交付工廠,涵蓋了公司所有涉及模具的工作。團隊成員也逐漸掌握了模具設計技巧,大家經過對側轉向燈、霧燈、后燈、大燈的連續開發、設計制造后,經驗越來越豐富。
2006年,吳宏勝聽說國外有些企業研發了雙色模一次成型的雙色車燈,非常好奇,買了不少中外著名高校的模具論文雜志來研究,他也想攀登雙色注塑模具這座高峰。
在一片反對聲中,吳宏勝默默“前行”,偷偷“設計”。結果,他們真的研制出了雙色模!董事們對吳宏勝刮目相看:“沒想到小吳嘴上沒多少毛,辦事還挺牢靠的。”這完全稱得上是奇跡!這是業界的傳奇,更是星宇車燈里程碑式的成果,它讓星宇車燈的產品升級換代,它讓星宇車燈逐步進入了行業的中高端市場。
有了雙色模的奇跡,星宇車燈的發展速度勢如破竹。播下的種子,開始萌芽、開花、結果。在業界,星宇模具逐漸有了口碑,一些零零碎碎的項目、雙色模具單子慢慢向原本不起眼的模具車間匯聚。出人意料的是,實力雄厚上海大眾也找到了星宇車燈,要求星宇為他們提供雙色尾燈。
對于上海大眾這樣高端客戶的訂單,涉及到模具,自然應該委托更有資質的模具廠家去開發。
“什么?吳宏勝要接大眾的模具單子?”這個在大家眼里幾乎荒謬的想法,讓參與決策的星宇高層們幾乎全部用腳投票——上海大眾用的是國外的設計理念,要求高,工藝復雜,在當時國內幾乎沒有幾家模具企業敢接這樣的雙色模具訂單,更別說是星宇車燈這個民營企業的一個小小模具車間了。一旦開發不成,不僅自己要蒙受巨大損失,還將徹底丟失上海大眾的配件生產這塊肥肉。
“接吧,我相信小吳的實力,出了事我負責。”周總霸氣的一句話,讓所有人都傻了眼。高層會議在面面相覷中休會了。周總的拍板、周總的信任讓吳宏勝百感交集,興奮、感動,又夾雜著不安和莫大的壓力。如果因為自己的一時沖動,讓公司丟失項目,自己豈不成了千古罪人了?
這個項目實際上是個多色注塑技術的活,模具研發只有3個月,要在3個月里達到上海大眾的設計要求,達到國外水準,說不難,還真是沒人相信。
當時,模具車間沒有多色注塑技術的設計、制造經驗,而數據的保密性又要求模具車間不能請求外援,不能讓前期的模具數據對外,所以一切都得靠自己研發。尤其是帶配光類型的模具如車燈反射鏡,在沒有BMC反射鏡設計、制造經驗的情況下,吳宏勝只能帶領自己的研究團隊,通過老辦法“拆解”外制反射鏡模具,來研究成型原理、模具結構,測量模具所有配件尺寸等,從仿制別人的模具開始,一步步鉆研、思考,直到擁有了自己獨特的設計方案、制造工藝,最后終于圓滿完成了大眾訂單,贏得了星宇車燈所有董事的認可。
此后,吳宏勝的團隊無往而不勝,先后完成了德國寶馬后組合燈,一汽大眾奧迪、高爾夫、邁騰、豐田花冠、豐田卡羅拉等合資車型雙色、三色注塑模具設計與研發。每年為公司節約模具開發成本逾千萬元,模具產值超億元,打破了中高檔汽車車燈模具研發被合資企業壟斷的局面。
巔峰,不在一萬英尺的邊緣,而在信念與汗水的夾縫之間。“登上巔峰,你的眼界會大不一樣,你的人生會更精彩!”這是吳宏勝的認知,也是他人生質量報告的精華。
五.他是團隊心目中的精神支柱
吳宏勝說“專注力”與“組織協調能力”是他在母校收獲的最大法寶,來到星宇車燈,他用“專勁”來研究模具、攻堅克難,用他的管理能力來帶領團隊。
在吳宏勝的模具部,流傳著這么一句話,“每天來‘星宇’上班,看到部長在,我們就踏實了。”吳部長在他們心目中是神一樣的存在,所有的難題,在吳部長那里就不叫難題了,所有的困難在吳部長那里就不叫困難了,吳部長什么都會,什么都能解決好。“如果哪天部長不在‘星宇’了,我的天都要塌了。”這是一位星宇車燈老員工發自肺腑之話,他是家境殷實的富二代,卻甘愿在星宇車燈做鉗工,因為星宇車燈有他心目中支柱式的人物,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在“星宇”,吳宏勝每天都能聽到很多感人的故事,“星宇”的家文化“愛、感恩、責任”時刻感染著他,他就將這種感動傳遞給團隊成員,讓這種感動像磁鐵一樣將他和所有“星宇人”凝聚在一起,讓大家堅信沒有什么是“星宇人”做不到的。
這種“沒有什么是‘星宇人’做不到的”信念,不僅讓吳宏勝攀登一座座宏偉目標,且無往而不勝,還成就了吳宏勝的精彩人生——將常州市勞動模范、江蘇省勞動模范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都囊入懷中,為他的人生質量報告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這篇報告收尾時,我們查看了吳宏勝所在的常州星宇車燈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自2011年上市之后,一路走牛,現在已經上升到了50元的高位。這一看,“質量”一詞,再次出現在了我們的腦際。
吳宏勝的人生質量報告,我們只寫到四十歲;四十歲以后呢?這支寫報告的筆,還是交還給吳宏勝本人吧。

母校領導老師與吳宏勝合影
所屬系部:輕工工程系
班級:高分子材料加工951班
班主任:袁偉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