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職業院校輔導員,馮莉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立足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積極探索“厚植愛國情懷,涵養工匠精神,感恩回饋社會”的思政教育方法,十七年如一日,俯下身子扎根學生,將“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貫穿“三全育人”始終,引導學生走進鄉村、深入基層、服務社會,努力培育具有愛國情懷、創新精神、感恩知責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17年來,馮莉始終牢記輔導員的神圣使命,踐行價值引領,創新育人體系,用真心真愛真情打造“培根鑄魂筑夢”工程,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厚植學生愛國情懷,涵養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學生感恩知責意識。
培根:真愛引航,厚植學生愛國情懷
馮莉在工作中時刻關注青年學生成長,她從學生的個性特征和成長需求出發,策劃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引領學生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她構建了分年級、分目標的階梯式培養體系,一年級主抓政治理論學習,二年級注重社會實踐鍛煉,三年級開展感恩知責教育。她精心打造“紅心向黨”入學教育,“青春向黨”主題團課,“匠心成才”主題班會,讓一年級學生在活動中掌握政治理論,提高政治素養;她積極組建“共青團雷鋒崗”“紅色公益社團”和“強國有我”宣講團,讓二年級學生在參與公益服務、宣講紅色故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她認真策劃“無償獻血”“警校聯動”“關愛留守兒童”“三下鄉”等志愿活動,讓三年級學生在服務社會、回饋社會中感知青年責任。
自2006年工作以來,她每年帶領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100余場,參與學生人數超20000人次,志愿服務團隊獲共青團中央“鏡頭中的三下鄉”優秀報道團隊、獲江蘇省志愿服務大賽三等獎、常州市志愿服務先進集體等榮譽。她所帶的團委獲評江蘇省五四紅旗團委1次、常州市五四紅旗團委3次,所帶班級獲省級先進班級3次,所帶學生獲全國自強之星、江蘇省優秀學生干部、江蘇省最美高職生、常州市最美高職生、常州市“先鋒90后”……她本人被評為省份最佳指導教師。
鑄魂:真心護航,涵養學生工匠精神
馮莉十分注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和工匠精神培育,她希望學生“人人出彩”,人人走“技能成才”之路。她善于發掘每位學生的潛能,引導他們苦練技能、增強本領、自強自立、服務社會。她參與組建了學院技能大師工作室,構建了“工于匠心 技以載德”的專業文化,用分層分類、融合遞進的育人方式,逐步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她抓住開學第一課和團課黨課機會,邀請大國工匠、全國勞模鄧建軍、吳宏勝、劉云清等進校園,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增強學生的職業自信,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讓學生樹立向大國工匠看齊的信心。她以職業技能大賽和創新創業競賽為抓手,結合學生興趣愛好和個人潛質,組建多個學生競賽團隊,講授多門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課程,組織學生參加GYB、SYB培訓等,每場人數超1000人。她在推進大學生技能比拼、創業實踐的進程中,培育學生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執著專注的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讓學生靠技能走好自己的人生成才路。
多年來,馮莉指導和培養了一批批優秀學生典型,她的學生吳傳權獲全國數控技能大賽一等獎后留校任教,堅守教學一線13年,實現了從數控高手到冠軍導師、再到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優秀指導教師的華麗轉變。此后李星衡、張傲等一批批學生在她的培育下也都將全國金獎收入囊中。她帶領學生團隊參加中英“一帶一路”創新創業大賽獲全國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江蘇省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賽項二等獎1項。她本人獲評全國創新創業大賽優秀指導老師、江蘇省技能競賽優秀指導老師。
筑夢:真情領航,引領學生感恩社會
十幾年的輔導員工作,讓馮莉養成了一個好習慣:每年入學初,她為每位學生建立1份全方位的電子檔案,用每天發現1個“小進步”,每周開展1次“暖心話”,每月組織1次課外實踐活動,每學期布展1次成果展示,每年調整1次學習規劃的“五個一”模式,將學生成長進步的點點滴滴記錄在案,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增強自信心,獲得成就感。她主動聽取每位學生的心聲,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量身定制“一生一策”成長規劃,分類指導和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她將“扶困”與“扶智”“扶志”相結合,精心打造“經濟資助、思想引領、精神激勵、素質拓展、成長保障”五措并舉精準資助體系,著力構建資助育人實踐平臺,積極探索將資助項目嵌入回饋社會、感恩社會的有效途徑,為鄉村振興、社會發展助力。她將“社會實踐”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相結合,積極搭建社會實踐“大平臺”、實踐育人“大課堂”,指導學生參與頂崗實習、社會實踐,增強學生感恩知責、回報社會、擔當作為的意識。她所教學生中已有多位成為蘇北計劃、江蘇大學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計劃志愿者。
自2010年以來,她培養選聘了11批140余名優秀學生到常州雕莊街道掛職任“大學生村官”,擔任街道村委助理或社區助理,協助工作人員做好日常工作。“大學生村官”掛職項目為高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提供了范例,有利于青年學生在躬身實踐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該項目獲江蘇省最佳黨日活動、常州市暑期志愿服務優秀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