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北京掛職的馬克思主義學院老師王風圳,上個月剛受聘成為該院最年輕的副教授。
2012年入校,從教12年,王風圳做了7年輔導員,5年專職思政教師。十年磨一劍,一朝露鋒芒。對于37歲的王風圳來說,“副教授”的頭銜是肯定,更是鞭策。
與王老師的數次交流雖只能通過電話,但每次從電話那端都傳遞出一個強烈的信號——他是對教育事業滿懷熱忱的人。正是這份難能可貴的熱忱,讓王風圳不斷孜孜以求,精進自我,照亮了更多人的前行路。

教學風格獨樹一幟,他的“為什么課堂”受追捧
“馬克思為什么被評為千年偉人?”“《領風者》動漫為什么會圈粉年輕人?”“當代青年為什么要學好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每次上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王風圳都會被學生的“十萬個為什么”圍繞,而他,則會耐心地一一詳解。
這是王風圳的思政課日常,至今已堅持2年。在大一新生的第一堂思政課上,他會給每名學生發一本“問題集”,陪伴他們整個大學階段的思政學習。通過每堂課的“問題牽引”,學生學會批判性思考,學習也由“被動學”變為“主動要”。
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帶著方法和思維走出課堂。在太湖耕讀之畔的鄉村,王風圳就地開講思政課。

這是一堂關于“糧食安全”的實踐課。只見王風圳手拿一株水稻,用管仲以糧滅國的故事引出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又以基辛格之論、西歐和東亞等國的糧食問題為例,運用“繩索變成繩套”的形象比喻,讓同學們深刻認識到中國人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激勵大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努力奮斗中變成中國的一粒好種子。
隨著“云”課堂的普及,王風圳還把“為什么課堂”延伸到線上,引導學生根據寒暑期社會實踐經歷創作3-5分鐘的微視頻,記錄過程、感想,向王老師發問。王風圳則實時在線答疑解惑,指導學生總結凝練,將中國夢內化為學生信念。
也正是靠著這樣的教學積累,才最終成就了他這張亮眼的成績單——2021年全國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一等獎、2023年江蘇省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學比賽特等獎、2023年江蘇省思政課教學展示一等獎等成績。如今,身在北京的王風圳,還利用業余時間,備賽第三屆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
6000元教育獎勵金還沒捂熱,他就捐了出去
“尊敬的王風圳老師,您的捐款有力改善了我校普通話教育資源的不足,我村及全體師生向您的善舉表示衷心感謝!”7月24日,王風圳收到兩封感謝信以及一面錦旗。而致謝方,正是他暑期前去支教宣講的地點——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赤福村和嘎日鄉則石勒波幼教點。原來,支教期間,王風圳將自己剛剛獲得的常州市“梅特勒-托利多”教育獎勵金6000元悉數捐贈給當地,用于教學設備的改善。

6月26日,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旅游與康養學院組織師生前往大涼山,以當地幼教點為主陣地,開展普通話推廣活動。身在北京掛職的王風圳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實踐團隊。在大涼山支教的五天里,王風圳深刻感受到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課堂上的他,利用“工、共、貢”的普通話讀音,闡述了這些字眼背后的深刻涵義,并將普通話教學和愛黨愛國的家國情懷緊密結合,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課堂氣氛熱烈,孩子們都很喜歡面前的這位“王老師”。
來到大涼山深處,作為教育者的他更感責任重大。于是,他將自己剛拿到手的梅特勒——托利多獎金全數捐給家訪過的村莊及幼兒園,還跟當地一個四口之家貧困戶建立了聯系,打算予以長期幫助。“我女兒跟他們家孩子差不多大,看著孩子的生活環境我挺心疼的,所以我準備寄點女兒的衣服和玩具給他們,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吧。”王風圳說。

用心用情靜待花開,他是學生口中的“圳哥”
事實上,王風圳的善舉有跡可循,因為他還有另外一重身份——“常州市師德標兵”。
做輔導員期間,王風圳一直居住在十號樓105公寓,一住就是7年。他經常深入學生群體,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督促他們明確學習目標,學生們都親切地喊他“圳哥”。在他的推動下,學生活躍于學生會、院社聯、社團中,既服務他人,也鍛煉自身。
在王風圳的QQ好友中,至今還保留著100多個曾向他尋求心理疏導的學生。“像我這個年齡的人應該都不怎么用QQ了吧,但我還是會抽空跟這些學生聊天,在線鼓勵他們。”輔導員期間,他的心理咨詢服務時長累計超過了1350小時,成功處理厭學學生14起。
14人中,有1人現已成為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回憶起這位學生,王風圳記憶猶新。“他有聽力障礙,來自低保戶家庭。剛開始我并不知情,只注意到他每次上課都坐在第一排。雖然他很認真,但成績不太好,性格也比較內向。”王風圳回憶道,“有次我邀請他來我公寓交流。孩子寡言少語,但看到我書架上《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之后,眼睛瞬間亮了,鼓起勇氣問我借了這本書。”

幾次交流下來,王風圳才得知孩子有聽力障礙。“我記得他從我這借了《少有人走的路》和《內向者優勢》這兩本書,還給我的時候還寫了讀后感交給我。”令他感到欣慰的是,這個孩子很有上進心,并且胸懷大志——一定要繼續深造。
最后,學生通過了專轉本考試,進入南京理工大學機電一體化專業就讀。前兩年,他考研又成功上岸,第一時間將這個喜訊與王風圳分享。他說,能遇到像王老師這樣如長兄一般的恩師,是他的幸運,更是他的前行動力和指路明燈。
“專業小課堂”撬動“社會大思政”,他打通基層宣講“最后一公里”
作為學校講師團成員,王風圳還深入學校基層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致力于傳播新時代的新思想,著力打通基層理論宣講“最后一公里”。他先后主持學校百年黨課、百年團課,多次深入社區、走入田間、走上講堂開展專題宣講。基于其出色的宣講工作,王風圳連續兩年被評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個人”,連續三年被評為學校“優秀教師”,其日常踐行的“問題課堂+思辨課堂+行走課堂”大思政課堂模式,被人民日報客戶端、學習強國、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廣泛報道。

在王風圳的引領和帶動下,今年,馬克思主義學院共有11人次先后赴牛塘鎮盧家巷社區、龍虎塘鎮玲瓏社區、椿桂坊社區等地開展理論宣講,影響力已初具規模。目前,學院組建了各類宣講團進機關、企業、社區宣傳黨的創新理論,深入共建單位宣講主題黨課10余次。王風圳則多次受邀赴省內外高校、國家級和省級思政教師培訓基地,進行主題授課、巡講示范、經驗分享。“我會繼續堅持理論宣講下基層,理論宣講到社區,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江蘇故事、常州故事,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添磚加瓦。”
“致廣大而盡精微。”這是王風圳的微信簽名。短短七個字,卻蘊含著他修身處世的智慧,也為他的教師事業指明了方向。而王風圳,則用行動詮釋了這句話的深厚內涵,“常州市師德標兵”稱號就是最好的證明。(審核:季華、戎曉云、李穎)




